logo

乡遇海派·向野而生——2023神灯奖优秀设计奖

数字艺术&文旅照明设计 Cultural Tourism Lighting Design

发布时间:2023/3/28 18:47:16

参赛组别:院校组 College group

申报项目名称(中文):乡遇海派·向野而生

申报项目名称(英文):Meet Hai Pai in the countryside·Grow in the fields

申报单位(或个人):上海大学-孔荀(指导老师)、王解意、范志豪、曹周楚楚、陶冶、林宏瀚

项目实施状态:未落地 Not landing

完成时间:2023-03-05

综合介绍或申报理由
2023“摩登田野”新海派乡村艺术节的文旅照明作品,依托上海奉贤江海村“大棚”建筑载体,以《乡遇海派·向野而生》为名,在疫情之后万物复苏的春天,依托在地性的民俗语言,串联起海派艺术中的符号化元素,并以“从古至今”的叙事结构完成一场具有视觉体验的艺术创作,用光艺术诠释了“梦回良渚,多彩江海”的主题,让“大棚”焕发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,助力乡村振兴。 作品从“听觉到视觉”艺术体验,整理出“万物复苏、海派戏曲、海派时尚、海派设计、光遇摩登”五个篇章: “万物复苏”篇章在青葱的稻田中,和平鸽飞向光明的未来。展现了疫情之后回归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。 “海派戏曲”篇章,展示了十种中国传统乐器和昆曲“生旦净末”四个角色脸谱,并运用奉贤“乡土纸艺”艺术,背景音乐放着海派京剧的唱腔。 “海派时尚”篇章,展现了海派旗袍和月份牌,在摩登中唤醒了人们对上海的记忆。 “海派设计”篇章,在海派建筑设计中提取出设计纹样,并结合江海村特色农业种植物藏红花元素叠加,完成海派特色纹样的万花筒视觉效果。 “光遇摩登”篇章,通过激光波浪起伏的动态设计和烟雾的结合,模拟出奉贤地区碧海海浪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,令人身临其境。 作品加强了艺术与在地文化之间的联系,拉近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,从而在江海村这片土地上长出新的艺术创新,本着“扎根、凝聚、传承、弘扬”的逻辑来体现“艺术与乡村、田野与海派、环境与人文”的交融。
项目缩略图
设计图
实物图/实景图
项目宣传视频
创新要点
一是该照明作品结合了“光艺术”与“快闪”,“光艺术”多元的创作手法和作品类型,为此活动植入丰富的形式内容,“快闪”活动的形式延展了“光艺术”作品的表达,回应了当下对文化创新的时代需求与价值体现,艺术创作融入乡村建设,体现了对乡村人文关怀的思考,助力传播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。
二是“光艺术”+“快闪”创作模式,具有较好的艺术带动乡村建设的传播效应,并具有可每年定期通过艺术创作来更新视觉体验的优势。
三是通过“光艺术”+“快闪”这种临时性的创作,改变了原有乡村空间的形象面貌,打破了对原有乡村环境的固有印象。该作品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实现了对保护保留传统乡村环境,助力乡村振兴,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。
获奖、专利情况
1、在出版物《摩登田野 : 艺术设计助力新海派乡村振兴实践》中发表文章《介入、融合与传播:光艺术赋能乡村建设——以《乡遇·摩登》为例 》
2、2022年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大学初赛荣获二等奖
申报单位(或个人)介绍
团队“闻光识影”主要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以及指导老师组成。团队项目《闻光识影——“光艺术”+“快闪”模式助力乡村振兴》获得女大学生创新创业上海大学初赛二等奖。团队负责人王解意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1级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,负责整体领导,统筹规划项目日常工作以及设计等工作。曾多次开展实践项目和活动。开发负责人范志豪、曹周楚楚、陶冶、林宏瀚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硕士研究生,主要负责“闻光识影”项目的开发开发实施等前期工作,并全面监管项目进展情况。 指导老师孔荀,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讲师/硕士研究生导师。硕士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,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。研究方向为照明设计。著有核心(科技)期刊2篇,普通期刊论文3篇;完成出版发行《光艺术的实践之旅》著作1部。2014年与荣晓佳/李运团老师合作的《极光》作品参加日本横滨旅游局举办的SMART ILLUMINATION灯光互动艺术展;2019年11月作品《闻光识影》参加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,并在活动期间做《光艺术设计》课程的主题校外公开课。2013年《生命之环》项目获得中国照明学会主办“中照奖”二等奖。
头像

神灯奖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