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/3/23 22:38:33
参赛组别:院校组 College group
申报项目名称(中文):飞梭织光——纺织工业的数字化光艺术再生
申报项目名称(英文):Weaving Light - Regeneration of Light Art in Textile Industry Heritage
申报单位(或个人):青岛理工大学-傅旭威,徐子骞(指导老师:于红霞)
项目实施状态:未落地/无实物 Not landing
项目地址:青岛市市北区四流南路80号
完成时间:2024-12-23
综合介绍或申报理由:
青岛纺织谷作为承载百年工业记忆的文化地标,其工业肌理与数字艺术的时空对话构成创作基底。本作品以数字化纺织语法重构遗产空间,于5米高空构筑极光态光织物,将工业美学升华为光叙事艺术。
装置主体采用6063铝合金灯管弯折成三种振幅的正弦波形,致敬纺织机械中纱锭往复运动的轨迹。三组波形交错排布,暗合纺织业"经纱-纬纱-绞线"的三元结构。0.8mm棉线以1cm间距垂直悬挂构成上千条光导管,致敬上世纪丰田织机12.8线/cm的经密标准,以参数化阵列演绎历史纺织技艺。
装置采用LED控制系统编码数字信号,绿色(520nm)、蓝色(470nm)、紫色(410nm)三色光粒子在正弦波导中沿棉线矩阵进行布朗运动,当观众穿行其下,感应模块将触发光流速率变化,形成人机共生的动态光幕,观众移动时将捕捉到类似老式纺织车间纱线飞梭的残影效应,唤醒集体记忆中的生产韵律。
灯管5米悬挂高度精确对应纺织厂原有天车轨道尺度,光幕底部距地3.2米保留历史建筑的视觉通廊。夜间装置呈现的亚光漫反射,与保留的生锈钢架形成刚柔对话。其中可降解的棉线矩阵每年更换时可被拆解为艺术衍生品,延续材料生命周期。装置光色温严格控制在3000-4000K区间,既保证商业街区的夜间导视功能,又避免对历史建筑立面的光污染。
项目缩略图:

主要参数:
产品元件:6063铝合金穿孔管、LED灯带、0.8mm棉线
色温:3000-4000K
工作环境温度:-20℃—40℃
照度:300lx
电压:220V
功率:30W
创新要点:
1、 工业遗产的数字化肌理转译
装置将纺织谷纺织机的运作逻辑转化为数字语言——三组波浪形铝合金灯管抽象化表述纱锭的上下运动轨迹,通过编程控制实现每秒2次的动态波动。取材于纺织谷的棉线以1cm间距垂直排布,形成一张巨型“数字织布机”,系统通过感应器捕捉观众移动轨迹,实时生成可互动的光影交织的“虚拟布匹”,让消失的机械运动以光影形式重生。
2、 可持续的工业材质利用
装置核心材料取自纺织谷的棉线,直径0.8mm的超柔棉线不仅是文化符号,更是工业可持续的载体。每年更换拆卸的棉线可以重新编织成挂毯、灯饰等文创艺术品,延续工业材料的文化生命。这种“就地取材-功能升级-循环再生”的模式,使工业遗产材料成为绿色科技的文化媒介。
3、 刚柔碰撞的光影美学
铝合金灯管的金属冷光与亚光棉线的织物温度形成刚柔互文,生锈钢架的历史沧桑与LED光流的数字活力构成时空碰撞。
透明的主体使观众视线可穿透光幕看见原厂房屋架,装置顶部与残留天车轨道形成空间重影。当视线中光流掠过锈蚀钢梁时,刚硬工业遗迹与柔软光织物在明暗交界处产生强烈碰撞,带来视觉冲击。
申报单位(或个人)介绍:
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,理工结合,土木建筑、机械制造、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,理、工、经、管、文、法、艺多学科协调发展,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。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下设建筑学系、城乡规划学系、风景园林学系,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(建筑学、城乡规划学、风景园林学)。学生们曾在国家级、省部级竞赛中累计获奖600余项。
傅旭威,2022年入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,曾担任院学生会文艺部干事,多次获得校学习奖学金、优秀团员称号,连续多学年专业设计成绩第一,曾获得两山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三等奖等奖项。